武晓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提案已收悉,感谢您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全市文化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服务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设施得到较大改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 一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近年来,我市先后投入近30多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市文体中心、图书馆、科技馆、蒙古家具博物馆、煤炭博物馆以及青山瀚墨园、法制公园等八大主题公园等。市政府投资6亿多元建设的乌海市书法艺术中心建筑面积7.6万平方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书法主题展馆,主体工程现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装修及设计布展,预计今年完工并投入使用;2013年6月启动乌海市图书馆装修改造工程,高水准、高标准改造市图书馆;召烧沟岩画遗址保护工程一期工程总投资3500多万元,目前主体钢结构已完工,预计年底保护建筑桁架可以安装完成。召烧沟岩画遗址保护工程是国内首例对缓坡岩画进行建筑覆盖,实行保护的项目,填补了国内和自治区的空白;投资300万元完善了12个社区综合文化站,使社区综合文化站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辐射点的作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乌达、海南区小剧场等工程正在建设中。目前,乌海市共有文化馆、群艺馆4个;公共图书馆4个,总藏书50.8万册;注册登记的博物馆3个,馆藏文物2000余件;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纪念馆1个;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接待参观者20万余人次;共有15街道办事处、5个镇,5个镇级文化站(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与团结新村共用一个文化站);现有70个社区(不涉农),有61个综合文化站;有19个涉农社区和村(13个行政村、6个涉农社区),有13个文化站,需补建6个文化站(室),其中:海南区5个,乌达区1个;共有“草原书屋”54个。 二是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依托,文化惠民不断深入、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书法五进”成为最具影响力和最具乌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荣获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资格。每年在全市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军营开展书法活动200余次,开展书法辅导培训活动40余次,免费为2万多户棚户区和采空区搬迁居民送春联10万余幅;“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成为市民周末休闲的固定场所。2013年3月开办的“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是我市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的一次全新尝试,通过每周为群众提供一场免费的高质量的演出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幸福指数。全年在市影剧院举办免费演出40场,2万多市民享受到了政府惠民的文化红利。广场文化艺术节成为市民消夏纳凉的文化大餐。广场艺术节从1996年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七届,每届艺术节平均历时半个月,近20个专场,累计受众达30余万人次。社区文化艺术节成为市民展示的舞台。社区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十届,每年各镇、办、社区举办各类群众文艺活动近300场,极大的丰富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全市群星艺术大赛成为草根明星的摇篮。群星艺术大赛已举办三届,包括歌舞、戏曲、摄影、原创歌曲、广场舞、书画等七类比赛,每年全市都有100余支群众艺术团体、3000多名群众演员参加比赛。各类免费送文化活动成为市民的期待。每年举办春节文艺晚会、开展“百团千场”送戏进社区、送图书进社区、免费放映电影等活动400余场次,观看演出和电影的市民近15万人次,赠送和更新图书4000余册;开展合唱、舞蹈、原唱歌曲等群众文艺骨干培训活动120多次,培训人员3000多人次;举办各类书画作品展、赏石展100多次;开展原创歌曲推广活动,向相关单位和社区赠送了歌曲集和音乐专辑2000余册(盘)。政府购买文化服务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2013年,邀请内蒙古杂技团、石家庄歌剧舞剧院等区内外演出团体来我市免费为市民演出20余场次;首次开展的文物引进展“瀚海珍衣”和“饰美人生”等,使市民既可免费欣赏到祖国优秀灿烂的古代文明,又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正版图书读书展销成为引导市民读书的高雅活动。开展了2013第二届正版图书读书活动,全年举办各类正版图书推广活动5次,评选出优秀读者30名、优秀读书家庭20个,先进读书单位4个。市新闻出版(版权)局被评为全国2013年新闻出版(版权)执法责任制先进单位。 三是基层群众文化队伍蓬勃发展,文化精品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站(室)聚合作用,群众文化活动呈现出勃勃生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群众文艺团体198个,其中,60人以上的队伍有37支(海勃湾区22支、海南区3支、乌达区12支)。全方位落实“以奖代补”群众文化鼓励政策,支持群众文艺队伍建设,2013年,为30多支队伍配备了必要的乐器、服装等设备,激励文艺精品创作,全年共创作完成歌曲、舞蹈、小戏小品、剧本等文艺作品100余件,这些作品在丰富舞台表演的同时,也获得了好评。歌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舞蹈《吉祥颂》,获全国群众文化优秀节目惠民展演优秀奖;雕塑作品《祥云系列——希望》,在首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上获优秀奖;我市代表队在首届中国•内蒙古(包头)合唱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在全区首届广场舞大赛上,获得了表演三等奖和优秀组织奖;海勃湾区康乐社区和乌达区幸福社区获得全区文化先进社区,1人获得全区社区文化优秀辅导员。 此外,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了“翰墨长河”中国书法城•乌海书法、绘画、摄影展,展出作品150件,观众达8万多人次,填补了全国地级城市书画专项展在国家级美术馆展出的空白。我市组团代表国家赴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开展了对外文化交流项目——“欢乐春节”演出活动,受到了两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受到了国家文化部和我驻俄、驻哈大使馆的高度评价,填补了自治区参与国家对外文化交流重点项目的空白。挖掘、整理、收录了2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命名了8个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其中传统烫画、挂毯编织、唐卡装裱技艺3个手工艺术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第四批“非遗”保护项目名录,填补了我市在“非遗”保护项目上的空白。 您的建议我们非常赞同,同时也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争取、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惠及百姓,文化惠民的基础。作为文化部门,我们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提高文化民生保障水平 出台《乌海市进一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乌海市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和《乌海市综合文化站考核办法》,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利用3—5年时间,高标准健全优化全市20个镇(办事处)、88个社区(村)综合文化站,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规划补齐市区两级文化馆、小剧场等文化场所。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加快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实现文化资源向上进入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圈,向下送到千家万户的服务快速通道,率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瓶颈。加快全市各级文化机构建设,为各文化事业单位配齐领导班子、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加快镇(办)、社区(村)文化活动站的专兼职人员培养,为各类文化活动站配齐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 二、培育和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和水平 (一)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制定戏剧、音乐、美术、舞蹈和书法等重点文艺作品创作计划。以“以奖代补”的形式,设立乌海市文化艺术领域的政府奖,对列入国家、自治区艺术创作精品工程的重点剧目和重点文化项目,在资金方面给予奖励资助。对在区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按规定给予通报表彰和一定的资金奖励。重视本土题材文艺作品创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扶持各类原创作品创作和推广。特别要精心组织创作一批体现乌海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 (二)拓展一批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各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要突破传统办馆模式,适应公共文化需求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把传统单一的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的文化服务。公共图书馆要把“音乐欣赏、展览展示、沙龙演讲、报告讲座、培训辅导”等活动纳入常态服务项目。博物馆要积极开展讲座、培训、巡展等文化活动。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要具备图书阅览、电子阅览服务功能,让参加活动的群众有更多的选择。 (三)打造一批特色品牌文化活动。要依托“草原文化”和“黄河文化”的独特资源优势,市级以“黄河明珠”书法艺术节为中心,打造广场文化艺术节、“群星艺术”大赛、“天一剧场”文化惠民大舞台等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各区以“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中心,打造“万人百场合唱节”、“百人群众队伍文化活动周”等文化艺术节,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 (四)开展一批高品味书画活动。以创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目标,按创建工作方案和任务,深入推进“书法五进”工作模式,建立书画专门活动场所,组织开展各类书画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全市群星奖书法美术比赛,举办各类书画展览活动20次,“请进”书画展览5次,赴市外开展书画交流活动2次,举办书法讲座(公开课)30节以上,丰富“书法城”建设的内涵。 三、积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水平 (一)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形成市级分中心、区支中心、基层服务点的基础上,按计划加强和完善社区(村)网点建设,实现共享工程服务点拓展到每个社区和村。 (二)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在全市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镇(街道)和社区(村)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为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提供内容健康、服务规范、环境良好的公益性互联网服务,其中市级公共电子阅览室电脑不低于50台、区级不低于30台、镇(街道)级不低于20台、社区(村)级不低于10台。 (三)推进数字资源建设。加强“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建设。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加快对全市图书、艺术、美术、音乐、文博、书画等文化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处理,建设地方特色文化数字资源库,实现数字文献信息资源共享。 (四)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广泛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加快推进市、区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在市、区公共图书馆实施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实现通借通还。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一)加强重点文化遗产和文物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对全市41处不可移动文物遗址(其中: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有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专人负责管理)、有专项经费的“五有”要求,做好保护单位的保护与利用工作。认真落实我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将召烧沟岩画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项目与文化旅游产业相结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伸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二)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长效机制,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形成市、区、镇(街道)三级名录体系;建设乌海市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力争在2015年底前将我市3—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纳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为市民提供多样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加强公共文化人才引进。建立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库”,以更宽的眼界和思路制定和实施公共文化专业人才引进计划,对符合我市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计划的优秀和特殊公共文化专业人才享受乌海市制定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文化队伍结构,保证人员编制,确保市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80%,区级文化单位业务人员占职工总数不低于90%;逐步实行相关专业人才职业资格制度和上岗制度,要求文化干部参加各类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认证。 (二)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充实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人员配备,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确保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配备3名专职工作人员;社区(村)至少配备1名财政补贴的文化管理员。 (三)加强文化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科学制订文化从业人员学习培训计划,市级要依托各级高校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建立公共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40名以上文化业务干部;每年选派20%的人员参加市一级文化从业人员培训。各区每年开展一次街道(镇)文化干部轮训。各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每年开展一次社区(村)文化管理员轮训。 (四)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动员、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有文艺专长的人员成为文化志愿者,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企业文化、农区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公益文化活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服务。 六、加强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环境 (一)加强文化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落实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精神,规范文化阵地管理与服务,加大文化执法力度,依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政策研究。研究制定文化设施建设、活动开展、财政投入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鼓励政策,研究制定人才队伍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创新研究。积极组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课题研究工作,按照文化部和自治区文化厅部署,着重在公共文化服务考核评估方面提出量化的、可操作的考核依据。 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2014年6月10日 (联系人:王晶晶,联系电话:15174735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