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政协系统 | 电子邮件 旧版 
政协章程
提案工作
政协概况
视察调研
人员组成
交流交往
领导讲话
理论研究
政协文件
政协史话
政协会议
委员风采
议政建言
党派团体
社情民意
三区政协
  最新动态 ·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报告附件2   ·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报告附件1   ·2022年部门预算公开报告   ·2021年部门决算公开报告附件   ·2021年部门决算公开报告2   ·2021年部门决算公开报告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海市委员会办公室...   ·测试信息   ·市政协主席王文杰督办重点提案   ·2021年部门预算公开报告   ·市政协召开九届二十九次常委会议   ·市政协主席王文杰调研基层党建联系点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内容
关于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乌海政协网 www.whszx.gov.cn 日期: 2015/1/12 阅读次数:38764 【字号: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近期,市政协副主席张建国带领部分委员,就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通过实地踏看、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对我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把我区打造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的奋斗目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产业融合、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树立我市具有都市品质的“山水翰墨,休闲乌海”旅游形象,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市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经济转型和城市转型中的综合带动作用,推进自治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
    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国家A级景区9个,其中国家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3个,2A级景区5个。全市共有旅行社24家。其中国内组团社15家,国际社分社5家,国内社分社4家;星级及拟评酒店16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二星级7家,拟评星酒店5家,客房数1626间,床位数2759张。全市住宿业企业及个体户有320家,客房总数8140间,床位总数15304张。2013年我市旅游总收入为20.35亿元,同比增长22.9%;接待旅游者145.6万人次,同比增长12.4%。
    (一)规划先行,打造精品景区。认真研究全市各项规划设计,统筹掌握全市旅游资源分布,修订完善现有的《旅游总体规划》,着手完成北部生态涵养区、环山湖旅游规划、龙游湾湿地等旅游规划。已完成《乌海码头位置研究总体规划》和《乌海旅游结合城市开放空间总体规划》。甘德尔山山顶观景广场景观设计、甘德尔山与环乌海湖旅游概念性规划、高山草甸景区景观与建筑设计、四合木保护区景观与建筑设计、北部生态涵养区旅游产业规划等正在进行中。
    (二)以近程客源为重点,开拓乌海及周边区域旅游市场。一是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以开发近程客源市场为重点,大力开展以游憩和区域旅游为主特别是乌海到周边景区游的区域旅游,并草拟了《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8337”,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旅游促销奖励办法》;加强乌海与宁夏、阿拉善等地区的区域旅游对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客源互送。二是活跃本地旅游市场。充分挖掘乌海旅游资源,培育“畅游沙地绿洲,体验黄河风情”、 “畅享异域山水,体验开心农场”、 “漫游黄河古道、探寻艺术瑰宝”、 “沐浴冬季暖阳,相约运动赛场”、 “观赏世界瑰宝四合木,体味游牧风情” 等 5条精品旅游线路,积极为市民提供休闲旅游产品,活跃本地旅游市场。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在乌海旅游网、政府信息网制作二维乌海旅游地图,同步联系百度搜索、全国知名汽车导航凯立德公司,完善网络搜索、汽车导航服务功能。在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沿线建设符合现代旅游服务标准的旅游标识标牌。进一步完善金沙湾景区、汉森酒庄等A级景区的旅游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道路整饰、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建设。举办饭店星级标准管理培训班、《旅游法》知识讲座,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旅游服务水平。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大提高宣传促销力度。对乌海旅游网进行改造升级,实现与中国旅游网、自治区旅游网与区内各盟市旅游网站链接,方便资源共享,并开办“无限风光看乌海”栏目,充实网站内容。开通官方微信、微博,提供全市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特色美食等权威介绍和旅游咨询公共服务。制作表现乌海四季风光的彩信图片,向彩信、微信、微博用户宣传乌海旅游资源。
    (五)以各类节庆会展、体育赛事为载体,营造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通过举办满巴拉僧庙蒙医药文化节、“第二届社区手工艺品暨旅游商品展销会”、“乌海湖”首届散文大赛征文活动、“全市导游员景区讲解大赛”、“全市旅游推介大赛”,制作乌海旅游杂志、 LED屏幕、广告牌、滚动灯箱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展示我市旅游形象。充分挖掘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整理完善景区讲解词,积极打造“山水翰墨,休闲乌海”的旅游品牌,激发大众参与旅游的热情,营造浓厚的旅游发展氛围。
    二、我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滞后,整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市旅游资源相对多样,但开发的质量和规格不高,缺少亮点;历史人文类资源或者规模偏小,或者仅存遗迹,吸引力不强;沙漠旅游为主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区域旅游相比较,景观类型雷同,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旅游市场体系远未完善,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全面统筹的发展旅游规划和设计,资源缺乏整合,大手笔、高起点的创意和策划不够,旅游产品品味不高,特点不强。
    (二)旅游产业发展滞后,竞争力差。受传统发展模式的影响,乌海市旅游业发展缓慢,对旅游业的产业扶持措施不到位,缺乏有吸引力的产业政策,社会投资者投资旅游的积极性不高,市场化运作程度不够,开发模式单一,旅游开发建设滞后。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酒店档次和质量不高,全市旅游业呈现“散、小、弱、差”的状况,使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很难发挥大的作用和效能,形不成规模效应,核心竞争力差。
    (三)基础设施不配套,专业人才短缺,旅游配套功能和整体服务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景区景点服务质量不高,多处景点还未深入开发建设,管理不完善,个别景区周围环境污染严重,景区基础设施差。旅游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产业链条不长,吃、住、行、购、娱、游六大要素中,大部分处于待开发状态,缺乏星级酒店、大型购物广场、娱乐设施和休闲度假区,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融合不够。城市的旅游配套功能和整体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四)缺乏精品旅游产品,未形成品牌效应。旅游资源产品开发程度低,大部分景区、景点开发和形成的产品处于低层次、初级化的状态。资源的低层次开发和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乌海湖蓄水后由于基础建设还不完善,高起点建设、全方位开发力度不够,从而产生了定位不准、功能不清、建设不力、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尚未形成等问题。
    (五)水上旅游项目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随着乌海湖水位上升及湖岸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游船、快艇以及岸边休闲娱乐项目,但因为现阶段乌海湖蓄水水位还未达到预计蓄水水位的1076米,岸线条件、水文条件等还不稳定,尚缺乏水上娱乐项目。水上救援体系未健全。沿湖水域存在“三无船”、电瓶船、水上脚踏自行车、摩托快艇非法载客、游玩、捕鱼等现象,湖区多处还未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水上应急搜救体系需要建立与完善。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建议
    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工程和甘德尔山文明景区的建设,为我市的旅游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以建设乌海湖生态旅游品牌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和推动我市旅游业,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使我市旅游业得到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加强政策引导,做好环湖旅游规划。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市、区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储备旅游大项目,建立旅游项目库,重点做好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工作。同时增加在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以及专项奖励等方面的投入。二是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认真贯彻落实《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乌海市高星级酒店奖励办法》等优惠政策,尽快出台《乌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8337”,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意见》、《旅游促销奖励办法》,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者参与我市的旅游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机制,在土地利用、行政事业性收费、旅游项目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尽快扶植一批规模化的旅游企业做大做强。
    我市旅游规划要坚持城市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将旅游业发展渗透到经济、社会、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中,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统筹旅游业发展需求,为旅游发展预留空间,逐步把城市建设成为开放型的景区。高起点,高标准地抓好各项规划,编制完成《乌海码头位置研究总体规划》、《乌海旅游结合城市开放空间总体规划》、《北部生态涵养区旅游产业规划》、《甘德尔山与环乌海湖旅游项目开发运营性规划》等规划,做好环山环湖、滨河二期、滨河西区、龙游湾湿地、桌子山岩画、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的旅游规划。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和规划的实施监督,严格把关,保证旅游景区和相关配套项目的建设质量。
    (二)找准发展定位,突出生态旅游品牌建设。乌海湖将形成一个良性自循环的复合生态系统—“乌海湖生态圈”。我市发展旅游业必须以乌海湖为第一生态品牌,充分发挥“承湖启城”的城市功能,空间上将乌海湖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通过环城河引入城市,同时将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向湖边即滨河二期、滨河西区以及沿河、沿湖延伸,形成良好的城市展示面,借乌海湖的规划发展,带动周边的土地升值,带动区域尺度城市的发展。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低碳、多元高效的,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体育、会商等特色功能为一体的复合生态旅游区。为此,要高水平、高标准的建设好以下景观项目。
    自然景观观光区。包括乌海湖、甘德尔山、龙游湾湿地,金沙湾景区、四合木保护区等主要景观区。
    历史文化游览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而且具有很强的生态教育功能,也是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开发蒙古族民族文化,发掘民族风情、传统习俗、民间艺术等优秀的民族历史文化遗产,加快建设桌子山岩画、满巴拉僧庙等历史人文景区,大力扶持社区手工艺品的研发生产,吸收外地手工编织,开发剪纸,烫画、苏绣等旅游商品,打造“美丽社区”游、手工艺人作坊、旅游纪念品示范街,配套餐饮、娱乐设施,壮大社区手工艺品生产经营规模,积极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文化旅游集聚区,加快建设乌海休闲度假游憩带。
    生态体验区。充分利用大湖、大漠自然资源,开发各种水上娱乐项目、沙地极限运动项目、民族运动项目、国际马拉松赛、环湖自行车赛等户外大众体育竞技与健身旅游产品,提供大众休闲、体验的生态空间,实现旅游与体育的共赢。
    休闲度假区。在沿湖、沿河以及海北农业园区,规划建设高端商务区、生态休闲区、产权酒店区、葡萄酒堡区等,充分融入蒙古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特色,建设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设施,以满足游客吃、住、游、购、娱、休闲体验等多元需求,形成区域内富有活力的动感时尚中心。
    (三)加快环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城市形象。按照“属地管理、政府为主、多方参与、统一标准”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环湖道路、景区道路,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服务能力。高标准建设景区配套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景区评级、晋级,酒店“申星升级”。加强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力度,规范乡村旅游点。在中心城区、旅游主干道建设标准化的停车场、旅游生态厕所、道路景区指示牌、旅游广告牌等旅游公共设施。实现旅游交通道路畅通,旅游标示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公共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城市形象。
    (四)强化宣传功能,完善促销机制,打造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旅游服务业。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采用多种手段和创新的方式,强化旅游的形象宣传和市场促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大力宣传乌海湖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品牌建设。开通官方微信、微博,提供全市旅游景区、星级酒店、旅行社、特色美食等权威介绍和旅游咨询公共服务。积极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展览会和交易会,提高我市的知名度。加强旅游管理和营销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促销手段,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完善各类旅游预订服务系统,制作二维乌海旅游地图,与国内大型旅游服务网站联网,完善网络搜索、汽车导航服务等功能。逐步实现旅游城市的信息化,使市民和游客旅游更加便捷、高效,将旅游业打造成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服务业。
    (五)加强水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水上应急搜救体系。进一步明确沿湖水上娱乐活动的经营组织与监督管理部门,在制定出台《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尽快出台《乌海市水上旅游管理办法》,严厉打击水上非法载客等行为,对水上休闲观光、赛艇(摩托艇、皮划艇、快艇)、帆船以及其他各类水上旅游经营项目进行规范管理。对乌海湖水上娱乐活动区域进行沿湖规划,加大对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含船员、潜水员、救生员、卫生员、教练员)的安全作业培训力度,落实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尽快建立我市水上应急搜救体系,制定应急预案、水域救护、气象水文预告制度等,明确各监管部门职责。对湖区所有船舶实施污染物零排放管理,保护湖区生态环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乌海市委员会 主办
地址:乌海市滨河新区市府路1号市行政中心A座845
蒙ICP备1600379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