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曼漪 吃得安全,吃得放心,不仅关系着百姓的身心健康,也关系着食品行业的信誉,更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 目前,我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7484户。其中,食品生产加工者347户(包括食品生产获证企业48户,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299户),食品经营单位(已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4706户,餐饮单位2431户。从近两年对全市食品安全现状及考察调研来看,小作坊作为食品安全问题的多发点和监管的难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不畅。目前,食品药品机构改革已纳入全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中,组建了市场监管委员会,实现“一个部门管市场”的目标。但《乌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市政府还在审批中,人员、职责均不确定。市级食品生产和流通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2014年初就划转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但区级仍由质监和工商部门监管,市、区两级食品生产和流通监管工作衔接不畅。现有监管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镇办还无食品监管机构和人员,难以保证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和全覆盖。 (二)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和推进工作进展缓慢。目前,海勃湾区食品加工园区已有24家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或签订入驻合同(其中11家已开始生产),金裕市场食品小作坊加工园区已有28户食品加工企业入驻或签订入驻合同。乌达区、海南区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方案和扶持政策却迟迟未出台,全市《小作坊、食品摊贩的管理办法》至今也未制定,小作坊审查登记处于停滞阶段,食品摊贩屡禁不止,大多经营者都在观望和无证生产。 (三)食品安全隐患多。一是无证经营仍是食品生产加工中突出的问题。我市平房区、待拆迁区域及部分校园周边还存在大量无证无照经营餐饮的现象,以及相当数量难以取缔的晚间流动餐饮和露天烧烤摊点等。二是家庭作坊式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户还大量存在,1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绝大多数,对这些“低、小、散”食品生产经营户的监管实施难、反复多、问题集中。三是屠宰行业问题尤为严重。全市现有生猪屠宰企业3家(三区各1家),均处于“吃不饱”的低负荷运转状态,普遍存在厂房和设备老旧落后、建筑面积小、排污功能差、员工业务水平低等情况,脏乱差问题突出。四是中小型餐饮单位中,80%以上的场所基础条件差,餐具消毒不符合要求、甚至不消毒。五是全市60%以上私立托幼机构的食堂,在设施设备、制度落实、人员管理等方面达不到食品安全的要求。 (四)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足。虽然我市进行了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资源的整合,但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只能承检24.8%的项目,与自治区要求85%以上项目的承检能力相距甚远;食品抽检样品数自治区规定4件/千人,而我市仅为1.12件/千人。另外,各区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和畜禽定点屠宰场的快速检测机构也几乎为零。 (五)社会监督体制不健全。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渠道不畅通,投诉举报奖励机制不完善,社会监督员和行业自律没有真正发挥作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二、几点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顺畅有序的监管体系。要研究细化改革的总体方案,对涉及机构重组、职能调整、人员划转的单位尽快从三定方案上给予重新明确,并尽快出台《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尽可能缩短改革过渡期,整合力量充实基层。要在农牧业部门设置食品安全专门机构和人员,完善相关监管机制。同时要密切部门间的协作联动,按照无缝衔接的原则,建立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与市场准入管理的衔接,杜绝监管空白。 (二)加快食品加工园区建设步伐和信息资源共享进度,构建全方位监管体系。一是建议乌达区、海南区出台补贴和优惠政策,加快建设食品加工园区体系,形成规模,入驻企业投入生产要达到一定比例。二是开展针对性培训,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监管能力;原工商、质监、食药监等部门要及时将各自掌握的食品监管档案信息资料统一归档,实现信息共享,提升监管效能。三是加强基层网络建设。按照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原则,理顺镇街、村社基层监管体系,形成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网络。 (三)强化难点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平安规范的监管秩序。针对“无证无照”、“低、小、散”以及流动性大的监管难点,开展专项整治和执法检查;将现有无法取缔、难以规范的“无证农贸市场”,纳入食品抽检和日常巡查范围,加强监管。加大对于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从严从重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四)加强对“网购食品”的监管。要主动适应时代的变化,把网络订餐等一些新兴业态纳入管理范围,加强对食品供应商资质和经营环境的审核、评估。同时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制度,加大对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严防食品安全事件发生。 (五)完善社会监督体制。设置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专线,加大举报奖励机制,聘请社会监督员,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诚信档案。 作者系市政协常委,农工党市委副主委,乌海市委统战部民主党派联办副主任 |